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林武辉
国籍:中国
性别:男
职称:教授
最高学历:博士研究生
所属专业:核科学与技术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研究方向:海洋核安全、滨海核电站的海洋/大气放射性观测与评价、海洋(南海珊瑚岛礁)放射性核素测量与示踪
办公地点:集诚楼B座 极地与海洋研究院407室
邮箱:linwuhui8@163.com
主讲课程:同位素海洋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认知实习
主要研究领域:海洋核安全;同位素海洋学;海洋生态辐射风险评估;海洋放射化学
个人简介:
林武辉博士,教授,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博士,“潘自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青年访问海星学者,长期专注于海洋(珊瑚礁)放射性核素测量与示踪、滨海核电站的海洋/大气放射性观测与评价、海洋核安全,是我国首批参与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西太平洋放射性核素调查人员之一,参加中国南极、北极科学考察,足迹遍及四大洋和南极大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青年访问海星学者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广西教学改革项目等各类基金10多项,担任《Radiation Medicine and Protection》青年编委、《铀矿冶》青年编委、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机构的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以第一作者发表30多篇论文,围绕海洋中210Po、210Pb、234Th、238U、226Ra、228Ra、228Th、232Th、40K、90Sr、137Cs等10多种主要的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开展较为系统的工作,一系列成果获得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北京核学会、《中国环境科学》期刊编委会、《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编委会等10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和政府部门颁发的10多次奖励;在日本福岛海洋核污染方面研究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排名第一)和中国外交部驻日本大使馆的官方引用,以及广西教育厅颁发“国家安全教育精彩一课”比赛一等奖;系列成果受到多个国家部委(生态环境系统、自然资源系统、卫生系统、军队院校、科研院所等)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全国性业务交流培训邀请,并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加坡《联合早报》、《Think China》等多个国内外主流媒体报道。
教育教学方面,获得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全国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主持和参与3项省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发表7篇教改论文;指导24名学生主持5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并均以优秀等次结题),指导多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业论文等,指导多名学生在全国性比赛获得一等奖等。
教育背景:
2009.09-2015.06 清华大学(直博) 核科学与技术 博士
2005.09-2009.06 厦门大学 海洋科学 学士
工作经历:
集美大学,教授,2023.11-至今
广西大学,副院长/副教授,2015.11-2023.10
荣誉获奖:
1. 2024年9月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青年论坛优秀论文奖。
2. 2024年1月获得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第二届潘自强青年科学家奖。
3. 2023年9月获得全国辐射防护大会优秀报告奖。
4. 2022年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排名第一)。
5. 2022年9月获得中国辐射防护学会颁发的优秀报告奖。
6. 2021年获得《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创刊40周年的优秀论文新锐作者奖。
7. 2021年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百篇优秀论文奖。
8. 2020年度《原子能科学技术》和北京核学会联合主办第16届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优秀青年论文。
9. 2019年度《中国环境科学》编委会评选的十佳优秀论文奖。
10. 2019年,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和生态环境部与核辐射安全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核技术辐射安全学术论坛优秀报告奖。
11.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优秀作品奖。
12. 2017年,中国辐射防护学会主办“中国的辐射水平及影响”,获得优秀口头报告。
13. 2016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颁发“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奖”。
14. 2014年,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优秀论文奖。
15. 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Radioactivity impacts of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on the atmosphere”,入选Elsevier数据库评选的“5 years after Fukushima — insights from current research”评估福岛核事故影响专刊推荐论文。
1. 获得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获得2023年广西教育厅“国家安全教育精彩一课”比赛一等奖。
3. 获得2019年度香港Tang Family优秀教师奖。
4. 获得“2017—2018学年广西大学优秀班主任”。
5. 获得“2017年广西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先进个人”。
6. 获得“广西大学2015—2017学年度师德模范”。
7. 获得“广西大学2017年度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
8. 获得“广西大学2015—2017学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
近期主要论著:
1. 海洋放射性核素测量与示踪应用:
1.1 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工作:Lin W, et al. Establishing historical 90Sr activity in seawater of the China seas from 1963 to 2018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2, 176: 113476.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2.113476
1.2 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134,137Cs的工作:Lin W, et al. Deciphering decadal observation of Fukushima-derived radiocesium in the most polluted port near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from seawater to marine fish[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4, 11: 1382229.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4.1382229
1.3 海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K的工作:Lin W, et al. Long-lived radionuclides in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Beibu Gulf, South China Sea: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roxy for transport pathway[J].Marine Geology, 2020, 424: 106157.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geo.2020.106157
1.4 海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28Th/228Ra的工作:Lin W, et al. 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228Th/228Ra dating method for young corals (<10 a) by gamma spectrometry [J].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2021, 61, 101125.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geo.2020.101125
1.5 海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10Po/210Pb的工作:Lin W, et al. Decay/ingrowth uncertainty correction of 210Po/210Pb in seawater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14, 137: 22-30.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envrad.2014.06.005
1.6 海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4Th的工作:Lin W, et al. Residual β activity of particulate 234Th as a novel proxy for tracking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the ocean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rep27069
1.7 海洋中铀系放射性核素的工作:林武辉等. 海洋沉积过程的铀系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物源识别、沉积、再悬浮[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 40(1): 60-70.
1.8 林武辉, 杜陨峰, 余克服, 等. 基于放射性核素的沉积物源识别技术探索与优化:以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系统为例[J]. 海洋学报. 2023, 45: 58-66.
1.9 林武辉, 余锦萍, 余克服, 等. 北部湾涠洲岛海域沉积物中物质来源解析——来自元素、稳定同位素、放射性核素的证据. 沉积学报, 2021: 621-630.
1.10 林武辉, 冯禹, 余克服, 等. 北部湾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J]. 海洋学报, 2020, 42(2): 143-154.
1.11 林武辉等,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陆架区的生源物质埋藏通量研究[J],极地研究,2016,28:194-202.
2. 南海珊瑚岛礁系统中放射性核素评估与应用
2.1 Lin W, et al. 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228Th/228Ra dating method for young corals (<10 a) by gamma spectrometry [J].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2021, 61, 101125.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geo.2020.101125
2.2 Lin W, Yu K, Wang Y, et al. Radioactive level of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9, 142:43-53.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19.03.030
2.3 Lin W, Feng Y, Yu K,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radioactivity levels and radionuclide fingerprints in typical marine ecosystems of coral reefs, mangroves, and hydrothermal vents[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0, 152: 110913.
2.4 Lin W; Yu K; Wang Y, et al. Combination of field-based natural gamma radiation and laboratory-based HPGe gamma spectrometry to investigate the
2.5 natural radionuclides of a long coral core (928 m)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8, 92(Supp, 2): 80-83.
2.6 林武辉, 张帆, 余克服, 等. 人工放射性核素在珊瑚岛礁系统中的富集与评估[J]. 地球科学进展, 2023, 38(3): 286-295.
2.7 林武辉, 余克服, 王英辉, 等. 珊瑚礁区沉积物的极低放射性水平特征与成因[J]. 科学通报, 2018, 63(21): 2173-2183.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60/N972017-01101
2.8 林武辉, 余克服, 邓芳芳, 等. 南海现代珊瑚骨骼中放射性核素特征指纹[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 39(10): 4279-4289.
2.9 林武辉, 余克服, 王英辉, 等. 罕见的地表低辐射水平区域:珊瑚礁区[J]. 辐射防护, 2018, 38(4): 287-292.
2.10 林武辉, 陈肖霞, 余克服, 等. 南海岛礁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及辐射水平评价[J]. 辐射防护, 2020, 40(1): 23-30.
2.11 林武辉, 余克服, 王英辉等. 南海珊瑚骨骼中228Th/228Ra不平衡及其年代学应用初探[J],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119-124.
2.12 林武辉等,海洋中珊瑚覆盖度监测新技术的探索, in 202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南京. 2036-2042.
3. 海洋核污染与生态环境安全评价
3.1 林武辉, 杜金秋, 拓飞, 等. 基于海洋放射性核素时空演化体系的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J]. 核安全. 2024, 23: 37-44.【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既国家核安全局成立40周年专刊】
3.2 Lin W, Chen L, Yu W, et al. Radioactive source terms for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6, 59(1): 214-222.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430-015-5112-8
3.3 Lin W et al. Radioactive impacts of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on the atmosphere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5, 102: 311-322.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tmosenv.2014.11.047
3.4 Lin W, et al. Deciphering decadal observation of Fukushima-derived radiocesium in the most polluted port near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from seawater to marine fish[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4, 11: 1382229.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4.1382229
3.5 林武辉, 余克服, 杜金秋, 等. 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情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与应对. 科学通报, 2021, 66(35): 4500-4509.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60/TB-2021-0743
3.6 林武辉,张翊邦,杜金秋,等.日本福岛来源134,137Cs在海洋多介质体系中演变特征解析——以福岛港口区为例[J].原子能科学技术,2024,58(10):2022-2031.
3.7 林武辉, 张翊邦, 余克服, 等. 2023年日本福岛核污水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J]. 环球财经,2023, 267(2/3): 46-50.
3.8 林武辉, 何建华, 余克服, 等. 海洋中90Sr:日本周边海域与南海的对比 [J]. 海洋学报, 2020, 42(10): 47-58.
3.9 林武辉等.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监测进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 269-276.
3.10 林武辉, 莫敏婷, 宁秋云,等. 广西防城港核电周边红树林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是否存在富集现象? [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 39(5): 676-683.
3.11 林武辉, 陈立奇, 余雯, 等. 海洋生物辐射剂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in 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2014: 福建平潭. 326-334.
3.12 Liu X and Lin W*. Natural radioactivity in the beach sand and soil along the coastline of Guangxi Province, China[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8, 135: 446-450.
3.13 林武辉, 王诗玥, 黄亚萍, 等. 大气中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波动机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42(03): 1097-1103.
3.14 Chen X, Lin W, He X, et al. Beryllium-7 and Lead-210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Arctic Oscillation: Evidence from Atmospheric Aerosols in a Remote Tropical Region in East Asia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22, 58(1): 65-82.
3.15 林武辉等.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海洋中90Sr:污染现状、辐射评价、启示, in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0,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南京. 4425-4431.
3.16 林武辉等. 北部湾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水平现状与电离辐射评价, in 201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西安. 3966-3973.
近期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研),42276044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结题),41906043
3. 青年访问海星学者项目(在研),QNHX2320
4.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研),2024GXNSFAA010449
5.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题),2021GXNSFAA220053
6.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题),2019GXNSFAA185006
7.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2017GXNSFBA198096
8.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结题),2022JGA104
9. 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结题),GCMAC2005.
10. 广西核物理与核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在研),NLK2021-04.
11. 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在研),GXLSCRSCS2023003
12. 中核集团核环境模拟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研),ZFYHHJMN-2024003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306073,放射性核素示踪九龙江河口颗粒物动力学及污染物输运,2014/01-2016/12,26万元,已结题,参与
2. 福建省环保厅科技计划项目,2013R016,福建省核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2014/01-2016/12,35万元,已结题,参与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1205094,基于多核素示踪技术的夏季南大洋威德尔海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研究,2013/01-2015/12,30万元,已结题,参与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106167,北冰洋融冰后上层水体中POC输出通量的短期变化研究,2012/01-2014/12,28万元,已结题,参与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006044,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营养盐垂直输运的镭同位素示踪研究,2011/01-2013/12,22万元,已结题,参与
6. 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海洋公益性项目《核电邻近海域放射性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201505005;2015/1-2019/1
7.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30200,海洋核应急监测方法与评价标准研究,2012/05-2015/05, 193万,已结题,参与。
科普访谈(部分摘录)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之声》访谈:日本核污染水持续排放 海洋核安全如何维护?(https://vscs.cri.cn/m/20240927/441aa280-b8e0-e0bb-1840-4a22fe753cca.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引用:日本高风险核素持续泄漏进海洋。https://twitter.com/chnembassy_jp/status/1636196600694583296?s=46&t=1LYvtqTl_-M4QozZgi3WWQ
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新媒体账号《玉渊谭天》报道:数据曝光日本核污水处理疑点。https://m.weibo.cn/status/4878537033256661?wm=3333_2001&from=10D3193010&sourcetype=weixin&jumpfrom=weibocom
4. 新加坡《Think China》报道:Big read doubts over fukushima wastewater release hard overcome。https://www.thinkchina.sg/big-read-doubts-over-fukushima-wastewater-release-hard-overcome
5. 香港《大公报》报道:應對排核污/內地禁用日本水產加工食品。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695168829770043392.html